一年建设新城,一周完成万人搬迁:城市建设新实践
一年建设新城,一周完成万人搬迁:城市建设新实践
脱贫攻坚战打响后,云南昭通将36万名困难群众搬出大山,实现由山里人向城里人的蝶变。在永善县的红光新区,就是昭通市9个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之一。这里曾实现了一年建设一座城,一周搬迁上万人的速度。但搬得出只是第一步。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则是更重要的课题。
从“大山”到“高楼”
走进永善红光易地搬迁安置区,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高大整齐的楼房,干净整洁的环境卫生,道路两旁绿树掩映,学校教室里书声琅琅,帮扶车间里机器声轰鸣,老人们惬意地在广场上聊天歇息,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生动景象。
家住黄华镇米贴村鸦雀窝的姚文秀,是4年前最早一批从大山搬迁而来的居民,现在住着12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,宽敞舒适。丈夫在劳务协作帮助下,在上海闵行一家企业务工,有了较稳定的收入,女儿就在离家不远的红光九年一贯制学校读初中,可喜的是,再过几个月,家里的二宝就要诞生了。
因为年轻手脚麻利做事快,姚文秀在艺绒玩具厂一个月收入3000余元,老公张中军外出务工,月收入4000至5000余元,“幸福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,不能什么都依靠政府,我在这里做工,工资是计件的,做得多就拿得多,不管做什么工作,人一定不能懒,要勤快。”姚文秀说道。
搬迁红光安置区的群众涉及14个乡镇(街道),搬迁前,他们生活的地方山高坡陡、消息闭塞、交通不便、就业渠道少之又少,为维持生计,常年靠人背马驮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,生活艰难困苦。搬迁后,他们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屋,水电、交通便利,教学资源优渥,生活迈上了新台阶,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。
谈到现在的生活,姚文秀感慨道:“以前在山里,上学要走几个小时,现在真是比以前好多了,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,孩子读书也近。”
记者了解到,闵行区合作共建易地搬迁产业园,新建3栋标准化厂房,累计引进15家企业入驻共建产业园区,吸纳就业人员968名。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和帮扶车间发展,协调帮助八凯农业、勇辉蜂业等企业拓展东部市场。
企业订单生产忙
距离红光新区3公里的工业园区里,闵行区接续援建的厂房已于去年7月启用,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在此进行竹笋食品的生产和精加工,各生产线马力全开,满负荷运转,工人们正在车间里加工开袋即食竹笋食品,当日生产量达5000件。
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,年最大加工竹笋1万吨,2023年完成生产总值超1.5亿元。在促进全县竹产业发展之外,还稳定解决5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,其中家住红光新区的占了三分之一。34岁的杨兴美在包装车间工作,每月收入5000至6000元,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,能在家门口有份收入不错的工作,杨兴美很知足也倍感珍惜:“上班的地方离家近,而且工资跟外面打工也差不多,存得还多一点。希望在这里能好好干,学到更多的技术。”
今年1月以来,订单一直处于饱和状态,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主动适应市场新常态,提前制定生产计划,优化产业品牌,扩充生产、销售团队,提升售后服务。同时,公司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,加强与上海、广东等企业的协作,开展产品宣传推荐,让“云乡人家”泡椒竹笋远销全国各地;销售上,落实区域经营的销售职责,让销售人员充分对接订单,打开市场销量;生产上,预计二季度新增3条生产线,计划新招聘200余人投入生产一线。
为确保搬迁群众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事做、能致富”,自2021年上海闵行对口帮扶永善县以来,积极协助招商引资,成功引进云南康迪服饰有限公司、永善县赢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、昭通艺绒玩具礼品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,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0余个。目前,搬迁群众已在帮扶车间就业300余人,累计实现就近务工收入900余万元,帮扶“小车间”托起了易地搬迁群众的“大幸福”。
与此同时,永善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,寻找结合部、找准对接点,深化劳务协作,在闵永两地党委政府、人力资源中介机构、企业对口帮扶等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下,帮助永善农村劳动力高质量转移就业。
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持续实施,有力促进了脱贫地区劳动力稳定就业和稳定增收,也助力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。闵行区援滇干部、永善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郁达义介绍,闵永劳务协作以来,转移至上海就业的永善农村劳动力2632人,其中脱贫劳动力和三类监测对象劳动力1180人。
“搬出来是第一步,稳得住的前提就是要帮助他们安居乐业。”闵行援滇干部,云南昭通永善县委常委、副县长佘一告诉记者,未来,希望两地职业教育的前期介入,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永善籍、昭通籍的年轻人,通过职业技能的提升,与上海地区的岗位相匹配,让他们岗位更稳定、薪酬待遇更高,实现增收致富。
来源:百收网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